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开展暑期集中备课(第一次) 共探“人工智能基础”通识课教学新路径

来源: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 作者:欧阳拳均编辑人:欧阳拳均发稿时间:2025-07-12浏览次数:


2025年7 月 8 日,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计算机基础教研室全体教师齐聚阳光校区崇真楼(南楼)A3019 实验室,围绕全校通识课“人工智能基础”开展教学案例研讨。教学副院长彭涛全程参与指导,为新学期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在研讨中,教师们分享了各具特色的教学案例。许小静老师介绍了利用AI大模型根据Word文档中的古诗词生成鉴赏PPT,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黄华文老师分享了借助AI处理纺织企业数据、构建质量预测模型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AI在纺织领域的应用。陈其乐老师介绍了小红书文案创作与类型解析的案例,并结合AI辅助创作,提升学生文案创作能力;钱顺心老师展示了AI辅助生成图片的案例,拓展学生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视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些案例贴近学生实际,展现了AI的多元应用,为教学注入了新活力。

在各位老师分享完教学案例后,教研室的老师们围绕这些案例展开了深入且热烈的讨论。大家首先肯定了这些案例在贴合学生实际、展现 AI 多元应用方面的积极意义,认为其能有效为教学注入新活力。同时,老师们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优化建议:有老师提到,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对案例的接受度和理解难度存在差异,比如理工科学生可能对黄华文老师分享的纺织企业数据处理案例更易上手,而人文社科类学生可能更青睐许小静老师的古诗词 AI 鉴赏案例,后续需要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对案例进行分类适配;还有老师关注到案例中技术应用与学生实践操作的结合度,建议在每个案例中都明确设置学生可参与的实践环节,例如在 AI 辅助生成图片案例中,让学生分组完成从文字描述到图片生成再到创意修改的完整流程,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部分老师指出要注重案例中 AI 伦理和规范使用的渗透,像在小红书文案创作案例里,除了强调原创性,还可加入对 AI 生成内容真实性核查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 AI 使用观。通过这场讨论,老师们进一步凝聚了教学共识,为案例的完善和课程教学的优化提供了更多思路。

彭涛副院长在总结发言中强调,“人工智能基础” 作为面向全校学生的通识课程,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 AI 素养与跨学科思维。他要求教研室团队:一是要立足通识教育定位,精选兼具科学性与趣味性的教学案例;二是要加强学情分析,针对理工、人文社科、艺术服装等不同学科背景学生设计差异化教学路径;三是要密切关注AI技术的前沿发展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及时更新课程内容,确保课程内容的时效性与先进性。

本次暑期集中备课,是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切实举措,为新学期打造更高质量的“人工智能基础”课堂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全面提升我校通识教育水平、赋能学生面向未来的“人工智能素养”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