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1日,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在阳光校区稳健大楼二楼全棉时代厅主办了武汉纺织大学阳光智汇讲坛(2025第二期)。本期讲坛邀请了北京大学二级教授、博雅特聘教授彭宇新,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肖春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高莘等校外专家,围绕多模态大模型、工具学习、视频行为解析、无线感知技术等内容,以特邀嘉宾报告、学术骨干汇报、点评互动的形式展开交流。武汉纺织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姜明华教授出席活动并致辞,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班子成员以及师生代表参会。北京大学王亦洲教授、武汉大学王骞教授、北京交通大学于剑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出席。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名誉院长严睿教授主持活动。
武汉纺织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姜明华教授致辞。他首先代表学校向远道而来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特别感谢严睿教授恪尽职守推动"阳光智汇讲坛"这一品牌交流活动的创办。他指出,学校与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对"阳光智汇讲坛"寄予三重深切期待:一是打造"智汇平台",将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网络安全等领域的前沿成果"引进来",为人才培养筑牢"智慧根基";二是打造"聚汇平台",汇聚全球高端人才资源,助力学院打造人才集聚高地;三是打造"聚焦平台",立足学校"纺织工程"一流学科优势,推动信息学科与纺织行业深度融合,聚焦"人工智能+纺织"的创新赛道。他强调,武汉纺织大学作为湖北省"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正坚定"特色发展、交叉融合"的思路,依托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布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方向,推动"智能技术"与纺织材料研发、纺织装备升级、时尚创意设计等领域深度结合。他诚恳希望各位专家能对学校学科建设方向、科研团队培育、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等方面多提宝贵意见,期待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辟人工智能的纺织赛道。
在特邀嘉宾报告环节,北京大学二级教授、博雅特聘教授彭宇新首先以《基于多模态大模型的视觉内容理解与生成》为题作报告。他围绕多模态大模型在视觉内容理解与生成协同进化方面的关键挑战,深入探讨了细粒度多模态特性与AIGC技术融合的前沿进展,展示了团队在细粒度多模态大模型方面的创新成果,为推动多模态大模型赋能视觉内容的理解与生成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电子科技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高莘以《面向实用化的大模型工具学习:细粒度偏好对齐与自动化集成框架》为题,详细介绍了团队在大语言模型工具学习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他系统阐述了TTPA框架与AutoTools框架的创新设计,通过token级别偏好采样和自动化工具集成技术,有效解决了传统方法在细粒度偏好对齐和工具文档解析方面的技术瓶颈,为构建实用化智能体系统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肖春霞以《三维数字人建模与生成》为题,系统介绍了三维数字人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肖教授首先阐述了三维数字人建模与生成作为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等领域重要研究内容的意义,强调了该技术在产业界的广泛应用价值。报告系统回顾了现有代表性工作,并深入介绍了其团队在RGBD数据数字人重建、单幅图像数字人重建、动态数字人重建与生成等关键技术方向的创新成果。
在学术骨干汇报环节,武汉纺织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的欧阳君、吴渊,两位教师依次展示了《面向复杂场景的视频行为层次化解析》、《基于无线感知的细粒度生命体征检测技术研究》等课题。汇报内容紧密结合智能感知、健康医疗、公共安全等应用需求,涉及视频理解、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视觉等前沿领域。每位汇报结束后,与会专家均从算法创新性、工程实用性、产业转化等方面提出了专业建议,现场学术讨论气氛热烈。
特邀嘉宾王亦洲教授在点评环节中高度评价了各项研究工作的学术价值,特别对多模态智能与视觉计算方面的创新思路给予了充分肯定。王骞教授从网络空间安全角度为相关研究提出了跨学科融合的建议。于剑教授结合机器学习理论基础,为各项研究的算法优化和理论完善提供了宝贵指导。
最后,严睿教授代表学院表达了对专家们支持参加此次讲坛的衷心感谢并对讲坛进行总结,强调了本次活动在推动人工智能学科建设方面的重要意义。专家们的真知灼见为学院后续在多模态智能、感知计算、智能系统等研究方向提供了重要参考,学院研究团队将积极吸收专家报告中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的前沿观点,认真思考专家对团队研究内容给予的专业性建议,进一步提升研究的创新性和实用性,为推动"AI+纺织"产业融合和智能感知技术发展贡献更大力量。